科室概况
中山医院消化科由著名内科学家林兆耆教授于1953年创立,1978年正式建科,朱无难教授任首任主任;1983-1999年,刘厚钰教授任主任;1999-2009年,王吉耀教授任主任。2009年至今,沈锡中教授任主任。中山医院消化科是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山医院临床药理基地单位、内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卫生部首批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目前中山医院消化科设有两个独立的病区,共有核定床位106张,2014年出院人数达5400人次。住院病人多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重危病人。专科门诊每周6天,由副教授和主治医师轮流坐诊;每周6天均开设专家门诊。2014年门诊人数已逾23万人次,其中专家门诊逾8万。同时设有慢性肝病、內镜治疗、肠道疾病、胃食管反流等专病及特色门诊。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上海市科委和863课题。研究成果“肝纤维化细胞分子机制与治疗策略”获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第一完成单位)(2008)、“消化道肿瘤及慢性肝病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研制”获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2007)。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积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形成了一支掌握消化科诊疗核心技术的强大的学术队伍。目前消化科共有医师30名(不包括在大内科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包括正高7名、副高10名、主治医师11名、完成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2名。其中获博士学位20人,硕士学位9人,学士学位1人。该学科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鼓励年轻医护人员出国进修或在职攻读学位。主要青年主治医师大都曾出国进修,赴美国、德国、瑞典、法国、香港等地学习肝病、内镜治疗、腹腔镜等科研和临床技能,学成回国后均能独立开展相应的科研和临床新技术应用工作。目前已形成一支包括4名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内的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梯次合理的,在医、教、研各方面均有一定能力的不同层次的稳定的人才队伍。
主任:沈锡中
副主任: 张顺财 陈世耀 董玲
教授(主任医师):王吉耀 沈锡中 张顺财 陈世耀 董玲 郭津生 孙剑勇 蒋炜 刘韬韬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倪燕君 刘红春 石虹 王剑 高虹 涂传涛 李蕾 蔡瑜 李锋 翁书强 薛如意
主治医师:张宁萍 曾晓清 罗添成 刘黎黎 张丹瑛 吴盛迪 徐蓓莉 吴昊 方颖 陈洁 陈妍洁 姚群燕
医疗特色-慢性肝病和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治
在慢性肝病和肝硬化并发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数十年的积累,已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兄弟单位、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发展方向。具体表现在:
1)开展以肝穿刺病理活检为特色的肝病诊治:肝穿刺病理活检是诊断肝病的金标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自从上世纪60年代在华东地区开展首例肝穿刺病例以来,共进行肝穿刺近4000例,技术精湛。中山医院消化科结合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教研室的优势,开展每月一次病例讨论会,结合病理切片特征,特邀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科资深教授,定期读片,密切基础和临床的关系,解决了多种疑难病例的诊断问题,同时促进了学科共同发展和解决疑难问题的整体实力。新开展的慢性肝病诊断项目如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纤维化无创检查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个体化选择等以肝穿刺活检为参照,大大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和医疗质量。
2)肝病和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年门诊达到23万人次,其中肝病相关病人约占40%。为了更好的发挥肝病诊疗特色,消化科特设了慢性肝病等各个专病门诊,由专门对应的主治医生负责,对病人的诊治精益求精。并且开展了各类病人的随访工作,和标准化生物样本采集保存工作。在慢性肝病和肝硬化并发症的治疗上开展腹水浓缩回输术治疗顽固性腹水等技术。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防与治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能开展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经门脉胃冠状-胃静脉栓塞等技术。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设计严格的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套扎术、硬化剂注射术、组织粘合剂注射术)和放射介入下治疗的综合治疗措施。2014年起,开展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学科协作综合(mdt)。通过消化科、肝外科、介入科、普外科、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等多学科进行综合讨论后,给患者提供全方面的评估,规范的、个体化的预防再出血治疗方案,体现案例循证处理与个体化处理相结合。
4)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的基础研究和综合防治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中间环节,是肝硬化的初始和可逆阶段。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进展是防止肝病进展到肝硬化阶段的关键。科室年收住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患者400多例,其中80%以上是以肝性脑病、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顽固性腹水等肝硬化严重并发症入院。
医疗特色-肝癌的非手术综合治疗
肝癌临床综合治疗: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和外科合作,积极开展患者术前综合评估、分期和术后随访;规范新辅助化疗、术后化疗方案;对不能手术切除和术后复发的患者,与兄弟科室一起积极开展综合治疗,包括放疗、热疗、介入治疗和生物治疗等。
医疗特色—胰腺及肠道疾病的诊疗
科室采用中西医方法联合治疗模式治疗急性胰腺炎重症病人,大大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同时科室拥有内镜下诊断治疗胆胰疾病的能力。并与医院的外科胰腺学组合作,共同制定药物、手术、内镜治疗胰腺癌的联合方案,提高胰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炎症性肠病方面,科室开设肠病专病门诊,紧跟国际前沿,规范化,个体化治疗各疾病期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患者。
医疗特色-内窥镜诊治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消化科李宗明教授和朱无难教授应用旧德国产半曲式胃镜进行了胃镜检查;70年代引进纤维、80年代引进电子后,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获得了飞速发展。目前内镜中心规模齐全,设施先进,2012年胃镜检查49000人次,肠镜诊疗超过30000人次,ercp1200人次,超声内镜3500人次。除积极开展常规内镜诊疗技术外,内镜中心还积极开展各项新技术:2006年开展内镜粘膜下剥离术,2012年完成近2000例治疗。2010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0年率先在中国内开展经口内镜下切开术,用于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病人恢复快,避免了开胸的痛苦。
目前开展的项目有:
普通胃肠镜检查
超声内镜
染色内镜、窄波内镜
小肠镜
食管静脉曲张六连环套扎术和硬化剂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
消化道狭窄的扩张和内支架治疗
消化道出血的金属夹止血治疗
内镜下经皮胃/小肠造瘘术
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结肠息肉尼龙圈套扎治疗
结肠早期肿瘤的emr和esd术
ercp下的各种治疗(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胆总管狭窄的塑料内支架治疗、胰腺癌和胆管癌的ercp金属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如术后的胆瘘、胆管狭窄、结石或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治疗)
食管、胃内异物取出术
消化道狭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
贲门失弛缓症poem术、气囊扩张治疗术
微型腹腔镜
胃肠镜
硬化剂和套扎治疗
ercp
超声内镜
微型腹腔镜
贲门失迟缓症poem术
医疗工作-诊治疾病
目前设有两个病区、一个急诊病房,共有床位106张,年住院人数超过5400人次。消化科病区病种广泛,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及其并发症、肝功能衰竭、胃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急慢性胰腺炎、肠结核等常见病、危重病,此外还收治如急性妊娠脂肪肝、肝淀粉样变、布-加综合症等少见病/疑难病。
医疗工作-门诊
周一至周六均设有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主要负责胃肠道及肝胆胰腺相关疾病的诊治。
特色专病门诊
肠病专科门诊介绍
主要诊治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粘液血便、慢性腹痛和腹泻是炎症性肠病常见的预警信号,及早诊断和规则用药是治疗的关键,疗程常需1年至1年半甚至更长。常用药物有柳氮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强的松、硫唑嘌呤、环孢菌素及英夫昔利单抗等,常根据病情来选择药物和调整剂量。
肠病专科门诊时间:周三下午
主诊医师: 刘红春 副主任医师、蔡瑜主治医师
专科门诊地点:门诊大楼c楼七楼消化科专科门诊
食管专病门诊介绍
烧心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 甚至口咽部,从而引起胸骨后烧灼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表现。根据胃镜下食管黏膜表现, 胃食管反流病可分为3类: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 食管( be),其中be 已被公认是食管下段腺癌的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及治be,对be 患者随访,对预防食管腺癌具有重要意义。
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依据包括烧心和反流等典型症状、质子泵抑制剂( ppi) 试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阻抗监测等。
该专科门诊将给胃食管反流患者一个规范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科室设有24小时食管ph/阻抗监测,适用于非糜烂性反流病以及原因不明的慢性咳嗽、胸痛等疾病的诊断以及随访。
专科门诊时间: 周四下午
主诊医师: 高虹副主任医师 罗添成主治医师
专科门诊地点:门诊大楼c楼七楼消化科门诊
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随访门诊介绍
肝硬化患者中约50%有食管胃静脉曲张。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首次出血的死亡率为40~70%,短期再出血死亡率高达20%。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率明显降低。目前经内镜下食管静脉硬化剂注射、食管静脉曲张套扎、胃底组织粘合剂栓塞治疗的疗效已获得公认。该专科门诊将给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提供规范的、个体化的预防再出血内镜治疗方案。
专科门诊时间:周三下午
主诊医师:曾晓清主治医师 罗添成主治医师
专科门诊地点:门诊大楼c楼七楼消化科门诊
教学工作
博士生导师3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70余名、博士研究生60余名、博士后3名
承担不同层次及各种形式的教学任务,包括大学生(七年制、五年制、专升本)、进修医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培养。
参加临床流行病教学工作,并担当部分医学系学生及预防医学学生实习任务。
1998年-2012年每年成功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现代肝病诊断和治疗进展”
承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学习班
院内举办消化系统疾病系列讲座
科研工作
2008-2014年间,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上海市科委项目4项。
学术论文
发表论文sci(2008-2014年):100余篇
著书立说
主编
《现代消化科手册》
《现代内镜学》
《现代肝病治疗——理论与进展》
《临床内科学——新进展、新技术、新理论》
《内科临床思维》
《内毒素基础与临床》
《内科治疗矛盾》
《21世纪家庭保健丛书系列》
the basic study and clinical research on hepatic fibrosis
《循证医学和临床实践(第2版)》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慢性肝病》
《内科学》 教育部七年制规划教材
《内科学》“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8/7年制)
essential internal medicine
《内科临床病例分析——双语学习》-全国高等学校供8/7年制临床医学生专用配套教材
《临床内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续集)》
《医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精要丛书内科学 》
获奖情况
2005年王吉耀教授负责的“内科学”被评为全国精品课程
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内科学》(教材)(2005年,王吉耀 主编)
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内科学》(教材)(2005年,王吉耀 主编)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临床流行病学的课程建设和实践”(2005年,王吉耀,第二署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和氧化苦参碱的治疗作用
2006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中华医学会)(王吉耀)
肝纤维化无创伤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
2006年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王吉耀)
肝纤维化无创伤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
2006年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王吉耀)
上海市高校名师——王吉耀教授 (2006年)
消化科党支部——2006年中山医院先进党支部
24病区——上海市共青团号
幽门螺杆菌关键致病因子caga、vaca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吉耀第二完成人)
2007年“消化道肿瘤及慢性肝病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研制”获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沈锡中 第一完成人)
2008年“肝纤维化细胞分子机制与治疗策略”获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第一完成单位)
对外交流
与香港大学、瑞典隆特大学、美国rochester大学以及德国essen大学具有密切的相互协作和人员互访关系
先后有十余人分赴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瑞典、香港、比利时、法国等地进修学习
每年5位左右国外专家来院讲学
2002年成功举办上海国际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研讨会
2005年成功举办上海-香港内科新理论新进展研讨会
2006年成功举办中华医学会第九届临床流行病学术大会
2008年成功举办中山-国际肝病药物治疗研讨会
2011年成功举办中山-曼海姆抗肝纤维化研究论坛
2011成功举办中山肝病高峰论坛
2011成功举办上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诊治研讨会
2012年成功举办中山-cleveland 消化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