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如下简称:呼吸内科)创建于1946年,1952年随同济医学院由上海迁至武汉,当时主要研究和诊治对人民群众健康危害最大的结核病和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对于呼吸系疾病及疑难重症的诊治在华中地区乃至全国享有盛誉。本学科先后于1978、1981年被批准为呼吸内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为全国首批呼吸内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卫健委呼吸系疾病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教育部重点学科(内科学呼吸系病),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呼吸系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湖北省呼吸内科医疗质控中心挂靠单位,湖北省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武汉市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专培基地。2018年度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复旦版)排名第八。
本学科共包含10个亚专科,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结节)、睡眠呼吸障碍、呼吸与危重症、支气管介入治疗、肺部感染、肺血管疾病、间质性肺病、戒烟。共有有6个病区,包括主院区4个病区(含ricu)、中法新城院区1个病区和光谷院区1个病区,共267张床位(含独立层流ricu17张床位),所有病区均采取一体化管理,具有相同的临床诊疗水平。
现有医生40人(含返聘教授),博士学位36人,高级职称21人。其中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教授1人,专业技术三级岗位教授5人,实验室技术员8人,专职科研人员1人。有海外博士后及访问学者经历者14人,获得“华中学者”称号者1人,院优青项目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人。硕士生导师12人,博士生导师9人。 多位专家在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担任职务,徐永健教授是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赵建平教授是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委,刘辉国教授是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常委,共有15位专家在国家级专业学会担任委员或学组委员以上职位。作为牵头单位在省内成立多个学术联盟,其中在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牵头成立了8个亚专科联盟。
本科室诊疗范围包括以下几方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的基础和防治:利用物理康复和早期药物干预,采取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耐力、提高生活质量,以减轻copd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哮喘:哮喘的诊断和治疗亦是我科多年致力于的研究重点,在某些诊治水平处国内居领先水平。
肺癌的发病机制及基因治疗:从基因水平上研究p16抑癌基因与polo-like激酶1(plk1)参与肺癌细胞周期调控的重要机制,并发现其与肺癌细胞的增殖和预后密切关联;本学科点还发现并初步阐明多种抑癌基因livin、survivin能够使肺癌细胞增殖减慢,出现g2/m期阻滞并存在细胞凋亡。
睡眠障碍的诊治: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在国内居先进水平。
间质性肺病的诊治:对各种常见或少见的间质性肺病诊断治疗及临床研究,国内居先进水平。
介入治疗:可开展各种呼吸道介入检查及治疗,成功率高。
呼吸危重症:是呼吸科特色之一,有专门的层流病房,可开展包括ecmo在内的各种抢救治疗。
戒烟门诊:对有意愿戒烟的人群可在戒烟门诊应用先进的心理咨询、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的联合方法帮助戒烟,成功率高。
本学科承担及完成了“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国家攻关项目、“十二五”国家支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who合作项目等大量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2010年-2020年获国家级及省级研究课题共68项,总课题金额近四千万元,其中国家科学自然基金共49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靶气管损害病理生理机制及诊断、治疗”(主要完成人:刘辉国、刘馗)获201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7年“外周血白介素25水平在哮踹分型中的应用及分析方法”获发明专利。近10年来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和已确定接收的sci收录论文近300篇;其中包括其中包括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美国呼吸与重症护理医学)、jallergy clin immun(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杂志)、the lancet(柳叶刀)、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期刊)、bmj(英国医学杂志)、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内科学纪事)等高影响因子知名期刊,近十年发表大于10分sci共14篇(含共一),发表大于5分sci共26篇,高影响力文章多篇,单篇文章最高引用次数达到190次,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影响。